一、产地环境
绿色食品生产应选择距工矿区1千米以上,距公路、铁路、生活区50米以上的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地区,在无有效的缓冲带或物理屏障的条件下,应与常规生产区域设置8米宽的缓冲隔离带。产地的土壤、空气、水质质量应符合NY/T 391《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的要求。
选择保水保肥能力强,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沙壤土及排水良好、肥沃的中性粘质壤土为宜。宜无霜期95天以上,年活动积温1900 ℃ 以上。
二、种子选择及处理
选择已认定推广的、经生产实践认可的、高产、优质、抗倒伏能力和抗逆能力强的并适合于本地积温条件的优良品种。纯度和净度98%以上,发芽率大于90%,含水量在13%以下。
播前一周,将种子在阳光下晾晒2天~3天。播种前,种子经过筛选后,再采用10%浓度的盐水漂种,先清除瘪子和杂质,浸泡一小时后捞出,然后用清水清洗2~3遍,摊开晾干待播。
三、选茬和整地
1.选茬:前茬选择未使用高残留农药的大豆、小麦、玉米、高粱茬等,避免重茬和迎茬。
2.整地
秋整地:耕深20厘米~25厘米,做到拿净根茬、无漏耕、无坷垃,施肥起垄,垄距65厘米~70厘米,镇压保墒达待播状态。
春整地:春季当耕层土壤化冻12厘米时,及时进行整地、施肥、起垄和镇压,要连续作业。
四、施肥
增施有机肥料或农家肥,无机氮素和磷素用量不得高于当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相应减少无机钾肥施用量。推荐使用作物专用肥,合理减少化肥使用量。使用肥料应符合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结合整地一次施入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30吨/公顷。基施磷酸二铵120千克/公顷,基施硫酸钾75千克/公顷。在谷子孕穗期可追施尿素75千克/公顷。施用复合肥的比照N、P、K元素含量确定肥料用量即可。
五、播种
当耕层10 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 ℃ 时,及时播种。正常年份,播种期为4月20日~5月10日。
采用垄上机械精量条播或簇播,条距为10厘米~12厘米,簇距9厘米~12厘米。每公顷下种量4.5千克~6.0千克。不平整的小片地块采取垄上开沟,用点葫芦点播。每公顷保苗55万株~65万株。做到深浅一致,覆土均匀,覆土2厘米~3厘米,播后及时镇压。
六、田间管理
1.适时间苗:3~5叶期进行间苗,适时早间苗;8~10叶期定苗,做到等距定苗。
2.灌水:拔节期、抽穗期如发生干旱应及时灌水,灌浆期如发生干旱应隔垄轻灌。
3.防治病虫草害: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孳生和利于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生态平衡,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可选用后附清单中的农药进行防治,优先选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效果不明显的可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控制施药剂量(或浓度)、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应符合NY/T 39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要求,推荐防治措施如下:
中耕除草:结合间苗、定苗,中耕除草 2~3遍,12~15叶期拔一次大草,达到苗眼清晰无杂草。
白发病:可选用精甲霜灵拌种剂按种子量的0.2 % ~0.3 %拌种。
谷瘟病:在田间初见叶瘟病斑时,可选用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500~600倍液喷雾。
虫害:五月中下旬至六月上中旬依据当地虫情测报及时防治虫害。防治粟茎跳甲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黏虫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
七、收获
在谷子蜡熟末期或完熟期收获最为适宜。收割要边割边捆,做到捆小捆,码小码,及时拉运、晾晒。
八、质量追溯体系
生产全过程,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包括:地块档案和整地、播种、铲趟、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仓贮、销售记录等。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