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卫健委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羊、牛等家畜容易感染。布病不仅影响畜牧业发展,而且危害人体健康,兽医、农牧民和屠宰工人是易感染人群。
二、布病是如何传播的?
患病动物在流产或分娩时向环境中排出大量布鲁氏菌,布鲁氏菌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中存活数月仍然具有传染性,动物接触布鲁氏菌后而感染。人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和破损的皮肤,接触布鲁氏菌而感染布病。布鲁氏菌也会随乳汁排出体外,人和动物可能因食用受感染动物的且未经杀菌的奶和奶制品而感染布病。
三、布病的症状是什么?
人感染布病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波浪热)、多汗、头痛、发冷、关节疼痛、疲乏无力、单侧性睾丸炎、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疼痛等,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孕妇可引起流产。动物感染布病后会导致母畜流产、不孕、胎盘滞留、死胎或弱胎,公畜睾丸炎、关节炎等,影响家畜生殖能力。
四、如何防止人感染布病?
从事动物防疫、家畜饲养、配种、挤奶、皮毛加工、屠宰等相关工作的人员是感染布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在家畜饲养过程中应避免人畜混住,要有独立的接产室。从事饲养、接产、免疫工作时,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戴工作服、口罩、鞋套、手套等,工作结束后及时进行清洗消毒。一旦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立即就医。
五、如何预防家畜感染布病?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规模化养殖场实行封闭管理,控制人员进出。二是科学防疫,按规定做好布病免疫。三是进行持续监测,淘汰阳性动物。四是严格消毒,做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圈舍内的排泄物。五是对各种污染和疑似污染物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六是规范补栏,选择没有布病疫情的地方购进牲畜,检疫合格后混群。
六、为什么要对布病流行区的家畜进行布病免疫?
免疫是避免和减少畜间布病发生的关键,是预防和控制布病疫情的有效措施。在布病重流行区域,一些家畜可能携带布病细菌,为防止疫情发生,必须对健康家畜进行免疫。接种疫苗后家畜能产生有效保护力,保护家畜不再感染布病。
七、为什么要对家畜进行监测?
监测是控制动物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监测能发现患病家畜,特别是能及时发现携带病菌而没有临床症状的病畜,将病畜剔除出畜群,消灭传染源,防止感染其他健康家畜或传染给人。监测也是确定畜间布病流行状况,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策略的重要措施。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各地疫控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监测计划和流调计划,定期对牛、羊等易感家畜进行监测。
八、为什么要扑杀患病家畜?
患病家畜会向环境中排出大量布鲁氏菌,污染环境。病菌在家畜群中长期存在,感染其他家畜,甚至导致人员感染。感染者可能丧失劳动能力,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必须扑杀病畜,消灭传染源,保护畜群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九、养殖户在出售和购入家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在出售家畜前,养殖户应提前到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查验布病检测报告或免疫证明,开具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售。购入的牲畜应有检疫合格证明,调入后隔离饲养30天,经检测合格后,可混群饲养。运输过程中应注意消毒,在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要接受动物卫生监督人员检查。
十、怀疑发生布病后养殖户该怎么办?
养殖户如果发现母畜流产,公畜发生睾丸炎、关节炎等症状,即可怀疑发生布病。发现疑似布病病畜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立即向动物防疫部门报告。二是禁止贩卖疑似病畜,立即对疑似病畜及同群畜进行隔离,并加强消毒。三是养殖户应配合动物防疫部门采取必要的检测、扑杀、免疫、消毒等防控措施。四是严格执行“四不准一处理”,坚决做到病畜不宰杀、不食用、不销售、不转运,并配合兽医人员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