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Mythimna separata),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水稻、谷糜等禾本科作物叶片为害,幼虫密度大时还有迁移为害特性。其卵呈椭圆形,稍带光泽,刚产下时为乳白色,后为黑色;幼虫共有6个龄期,1-3龄幼虫食量较小,头部均没有花纹,4-6龄幼虫食量增加,进入暴食期,头壳有暗褐色网状花纹,左右两侧各有1条黑褐色纵纹,呈“八”字形;蛹暗红色,在根际附近1-3厘米表土层;成虫多在夜晚活动,触角丝状,身体灰褐色,前翅翅面有两个淡黄色圆形斑。
卵
幼虫
成虫
粘虫田间为害症状
防治建议:
粘虫在我省发生两代,当前正是三代粘虫幼虫发生为害期。虽然预计今年我省大部地区不需要防治三代粘虫,但粘虫具有点片、聚集、隐蔽为害特点,且进入4龄后的暴食期,如果发现不及时,极易在点片田块聚集,短时间内造成严重为害。因此,做好田间幼虫普查,及时发现个别虫口密度高的地块,是及时有效控制粘虫为害的基础保证。同时,要依据防治指标确定有虫田块是否需要喷药防控,避免盲目打药。
粘虫低龄有虫时很难发现,在田间调查时,可利用粘虫幼虫的假死习性,取长条形白色塑料布(塑料板),铺于垄沟处,双手将垄沟两侧植株和杂草向塑料布上倾斜拍打数次,震落幼虫,然后扒开行间,仔细检查震落在塑料布上的低龄幼虫。要深入田内仔细查,避免漏查漏治。当玉米田垄间杂草上,每延长米低龄幼虫数量达到20头或平均每株虫量超过5头时;谷糜田每平方米50头、水稻田平均每穴有虫1头时,应立即开展药剂防治,并确保短时间内完成喷药任务。
达到防治指标需要进行药剂防治的地块,要尽快、尽早在防治,同时,要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维盐等毒性低、效果好的药剂,做到一次施药可有效控制粘虫为害,并可兼防穗期玉米螟;4龄后幼虫进入暴食期,抗药性大幅度增强,应加大用药剂量。应避免使用菊酯类和有机磷类等对粘虫效果较差的药剂。低龄幼虫期可使用生物药剂苏云金杆菌(Bt.)或印楝素,实现绿色防控。玉米大斑病较重地块可同时混用吡唑醚菌酯,实现防病增产、“一喷多防”。飞机航化作业喷雾,每亩喷液量应保证在1.5升以上,并添加专用助剂,确保防控效果。人工进田作业要坚决杜绝使用对人身有伤害的毒性较高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