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五大连池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用户登录 注册
管理员登录

服务热线

0456-6338668

扫码立即沟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国家法规

>

正文

林口县“红色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创新人才支撑”“三轮驱动”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老区人民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并郑重地指出,“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是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县,“八女投江”英雄事迹发生于此,所辖11个乡镇、176个行政村,全部为老区乡镇、老区村。林口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探索创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路径。

一、发展模式

2024年,林口县成功获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成为黑龙江省2024年度2个项目县之一,获得4000万元资金支持。林口县在统筹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带动,以创新人才为支撑”的“三轮驱动”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胜地、农业现代化示范高地、乡村振兴人才集聚地,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奋力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样板之地。

图1 “三轮驱动”发展模式

(一)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胜地。“红色旅游+”项目整合全域特色旅游资源,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线,带动农业、文化、生态、康养旅游共同发展。一是促进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整体提升。主要完成刁翎镇“八女投江”遗址纪念地景区(包括场馆、广场、殉难地、观瞻平台、抗联小路、路面升级等基础设施)修缮改造等建设任务,促进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二是拓展农村住宅新功能。利用刁翎镇三家子村内闲置房屋,采取村集体牵头,农户入股参与的方式,建设集红色主题民宿、红餐体验、重走抗联路、军事拓展训练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村,实现了原有闲置房屋向特色景区的华丽转身。三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围绕东北抗联“八女文化”谋划创作一批回顾抗联历史、富有地方特色、反映新时代新思想的红色文艺作品,创作“八女投江”红色广播剧1部、东北抗联系列文艺作品2部,举办红色主题书法、绘画活动2—3期,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林口县以红色文化旅游为引擎,正在努力搭建南北圈旅游框架,“吃大鹅、喝沙棘、赏书画、醉氧吧”南圈绿色健康游,“观湖光、登栈道、忆八女、赏雾凇”北圈休闲度假游。

(二)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高地。农业产业项目大力推动林口县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极大地促进大鹅、鲜食玉米、富硒农产品等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带动林口全域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一是高位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林口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乡村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成立产业项目工作专班,组织编制相关设计方案、制定工作推进计划、协调推进项目实施,为推动产业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推动鹅产业养殖端扩容提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鹅养殖示范基地,打造技术、管理、防疫、品牌和销售等示范样板,形成技术统一、质量统一、防疫制度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渠道统一的标准化规模养殖体系;同时,大幅度扩大养殖规模、降低养殖成本、提升产品品质,为延长鹅产业中游、下游产业链夯实上游基础。三是推动种植业优化升级。以具有林口区域优势的富硒种植业为主,依托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县成果,用科技赋能育种、种植、加工、管理、销售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发展“硒+X”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三)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集聚地。人才建设项目努力构建由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和农业应用技术人才组成的、梯次合理的乡村振兴人才体系,激发林口县人才发展活力,让更加多元、丰盈的人才活水在林口县奔流涌动,为林口县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出台相应政策为临时来县工作的专家团队、社会实践学子及合作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住宿、餐饮、交通等补助,为留县工作的人才解决住房、子女教育、养老和医疗等后顾之忧;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资金补助、税费减免、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支持。二是强化人才基地建设。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为合作单位提供鹅产业研究院1所、科学技术研究与示范场地3个、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3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博士农场”6个。三是强化定向委培和农技培训。推进实施专科、本科定向培养,采取“自愿报名、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推荐就业”的方式从本土选育基层人才6人;开展常态化、标准化农业科普和农业技术培训,邀请专家举办农业专题讲座20场,举办农业技术培训40场,培训人数3000人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二、工作成效

项目建设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产业振兴方面,“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鹅产业养殖端扩容提质项目和种植业优化升级项目有效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人才振兴方面,乡村振兴人才建设项目吸引异地人才投入到项目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并不断在本土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创新创业人才,激发了县域农业人才发展活力,让更加多元、丰盈的人才活水在县域奔流涌动,给乡村注入“新智慧”。在文化振兴方面,建设项目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多形式、多维度呈现红色文化,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精髓的同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不断丰富和滋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文化哺育和支撑。在生态振兴方面,全面推进项目总体规划,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组织振兴方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突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总体安排,切实保障项目建设与预期目标取得显著成效。

三、经验启示

林口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努力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红色文化可以激发乡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促进“红色旅游+”多元业态融合、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建设,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项目通过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乡村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他们勇于拼搏,为实现林口振兴贡献力量;项目通过保护和修缮红色文化遗址、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举办红色文化活动等方式,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从而促进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推动乡村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项目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来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促进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建设‌。

(二)因地制宜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林口县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科学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坚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形成符合发展实际、具有地方特色、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避免了产业盲目化、同质化、短期化。林口县大鹅产业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优质特色产业集群,大鹅产业项目根据全县大鹅产业发展愿景与规划,坚持科技化、标准化、规模化、链条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鹅种提纯、良种繁育、高效饲养、产品设计、加工工艺等方面科技攻关与推广,努力打造种鹅繁育、商品鹅养殖、屠宰加工、美食餐饮、羽绒制品、文创旅游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乌斯浑河冲积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上泥下砂的砂田土壤,非常适宜鲜食玉米、富硒农作物种植。种植业项目发展集育种、种植、加工、流通为一体的大农业产业,聚焦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以龙头带动、科技提升、品牌建设为抓手,带动鲜食玉米和富硒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三)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林口县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发展模式,打造“开放式”合作平台,拉动全国范围内的主体和资源要素汇聚林口,群策群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项目顺利开展。林口县加强与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汇聚高校智力资源,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实习实训、教育培育等工作。林口县构建大招商格局,围绕大鹅产业、鲜食玉米、富硒种植业等区域特色产业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引资,不断做大做强产业生态。

(四)努力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项目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八女精神”,以宜居宜业的标准建设农村,以示范带动的观念发展农业,以人才引领的方式培育农民,保证农民能够平等参与项目建设过程、公平获得项目建设资源和服务、共同分享项目建设成果,农村经济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因此,老区群众更能接受、领会并配合相关政策,项目的顺利实施得益于老区群众的积极响应与支持,项目建设也极大地提升了老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全过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项目运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理念和技术,制定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策略;推动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林牧结合;推广鲜食玉米种植与青贮饲料制作新模式,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养殖场所设施化、生态化水平,提高机械化粪污收集处理能力;降低种植业田间成本,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