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潜叶蛾是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2024年6月首次传入我省,具有繁殖力强、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防治难度大等特点。番茄潜叶蛾以幼虫危害番茄的叶片、果实,使番茄果实失去食用性,发生严重的可造成50%-80%的损失,甚至绝产。
据全省87个县2836个蔬菜病虫监测点田间调查及33个重点县设置的323台番茄潜叶蛾性诱捕器诱测,截至6月16日,共有9个县份36个监测点89台诱捕器监测到番茄潜叶蛾成虫,平均单台诱蛾量7.91头,最高诱蛾量32.67头;仅肇东、肇州、塔河3个县份3个监测点查到幼虫危害,发生棚室平均有虫株率16%,低于去年同期8.3个百分点。气象预报,6月中旬至7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多于常年,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对番茄潜叶蛾发生危害比较有利。预计今年我省番茄潜叶蛾总体偏轻发生,发生程度轻于去年,局部虫源量大、防治措施不到位的棚室偏重发生。各地植保部门及村级植保员要重点加强成虫监测与幼虫危害普查,准确掌握发生动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达到防治指标的棚室及露地田块,指导农户及早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发生危害。
防治建议:
番茄潜叶蛾的早期发现和控制至关重要,幼虫孵化盛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而成虫监测是最关键的环节。性信息素诱捕法和灯光诱捕法(波长为380nm的紫外光)是番茄潜叶蛾成虫监测的有效手段。用性诱捕器进行监测,每个棚或地块安置2台,放在棚内或地块两侧。
防治指标:单个诱捕器每周诱蛾量达到3头以上或能查到卵粒,或出现5%以上被害株或百株幼虫数量≥10头应准备开展防治。
1.农业防控。选用清洁番茄苗,不从番茄潜叶蛾发生区购买和调运苗;清除茄科作物残株及杂草;覆膜堆闷;与非茄科作物合理轮作。
2.物理阻隔。在棚室入口、通风口安装60-80目防虫网和门帘,防止番茄潜叶蛾成虫潜入,并可兼防蓟马、蚜虫等其它害虫。
3.理化诱控。(1)性信息素诱杀。每亩设置3-5套,每套间隔12-15米,诱捕器底部距地面10-20厘米。每天检查诱蛾情况,及时更换粘虫板和诱芯。(2)交配干扰。棚室番茄苗定植前一周开始,田间设置迷向丝(迷向管)每亩60根,或设置1套性诱剂智能喷雾释放器;露地防治宜至少100亩连片使用,采取外密内疏设置,距地面10-50厘米,采用性诱剂智能喷雾释放器防治,可3-5亩设置1套。
4.药剂防治。防治适期:在田间监测成虫数量突然增加(较前一日增加3-5倍)的5-8天后,或初见幼虫潜道时。
(1)密闭熏棚。使用敌敌畏、异丙威烟剂于傍晚闭棚时,在设施内多点均匀布放,由内向外依次点燃,间隔7天后再次进行熏蒸处理。
(2)喷药防治。优先选择苏云金芽孢杆菌Bt-G033A(禁卫军)、阿维菌素等生物药剂,化学药剂可用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虫氟苯双酰胺、四唑虫酰胺等。应注意轮换用药,严格按照药剂推荐剂量使用,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