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Mythimna separata),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水稻、谷糜等禾本科作物叶片为害,幼虫密度大时短时间内即可将植株叶片吃光,并有迁移为害特性,是全国重大的迁飞性、突发性、暴发性害虫。我省粘虫发生两代,二代粘虫危害高峰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三代粘虫危害高峰期一般在八月中下旬。粘虫卵呈椭圆形,稍带光泽,刚产下时为乳白色,后为黑色;幼虫共有6个龄期,1-3龄幼虫食量较小,头部均没有花纹,4-6龄幼虫食量增加,进入暴食期,头壳有暗褐色网状花纹,左右两侧各有1条黑褐色纵纹,呈“八”字形;蛹暗红色,在根际附近1-3厘米表土层;成虫多在夜晚活动,触角丝状,身体灰褐色,前翅翅面有两个淡黄色圆形斑。
卵
幼虫
成虫
二代粘虫田间为害症状
防治建议:
1.生态、农业防治。在成虫产卵期间,根据产卵特点,在田间连续诱卵或摘除卵块,减少田间幼虫数量。幼虫发生初期,可利用中耕除草将杂草及幼虫翻于土下,杀死幼虫,同时也降低了田间湿度,增加了幼虫死亡率。
2.生物和物理防治。成虫发生期,田间设置性诱捕器、糖醋盆或施用食诱剂诱杀成虫,宜集中连片使用。
3.药剂防治。当二代粘虫幼虫在玉米、高粱田平均超过2头/株,小麦、谷子田达到20头/平方米时,应及时迅速进行田间喷药防治。虫龄较低时,可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Bt.)、金龟子绿僵菌、印楝素、短稳杆菌或球孢白僵菌等生物药剂。化学药剂可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乙基多杀菌素等。粘虫进入4龄后暴食期,抗药性将大幅度增强,单剂的施药剂量应适当加大,或多种药剂混合施用。
4.注意事项。水稻田施药不可使用菊酯类农药,高粱田避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飞机航化作业,每亩喷液量需保证在1.5升以上。同时,应做好配药及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并规范农药包装废弃物,交回收点统一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