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五大连池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用户登录 注册
管理员登录

服务热线

0456-6338668

扫码立即沟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nstans)引起,在叶片、茎秆、块茎上均可为害,田间菌源丰富,是我省常发、重发的马铃薯病害。叶片发病,病斑多在叶缘或叶尖处,初为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冷凉高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叶背出现白色霉层;茎秆受害时,会产生黑褐色条斑;块茎发病时,在表面产生淡褐色病斑,稍凹陷,逐渐向周围和内部扩展。

叶片受害症状

茎秆受害症状

块茎受害症状

防治建议:

密切关注降雨情况和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的提示信息,准确掌握病情发生发展动态和防治适期,积极主动采取科学防控措施,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危害。

1.控制徒长。在现蕾期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氯化胆碱等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控制徒长。

2.药剂防治。通过“掌上植保”APP(或小程序)的“病虫预报”模块,密切关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系统的预警信息,配合田间巡查监测,及时开展防治。监测预警系统提示马铃薯晚疫病菌进入第3代第1次侵染时,感病品种应进行第一次全田喷药防治,一般在现蕾期、行间封垄时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苦参碱、枯草芽孢杆菌、代森锰锌、丙森锌、氟啶胺、氰霜唑或氢氧化铜等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如出现中心病株及进入流行期后,可选用烯酰吗啉、丁子香酚、双炔酰菌胺、嘧菌酯、霜脲氰、氟噻唑吡乙酮或三乙膦酸铝等内吸性治疗剂及其复配药剂进行防治。施药间隔期应根据监测系统提示,结合天气情况和药剂持效期确定,并注意轮换用药(药剂选择详见附件)。

3.杀秧施药。收获前7天左右杀秧,杀秧后至收获前喷施一次杀菌剂,如氟啶胺、烯酰吗啉、氢氧化铜或噁酮·霜脲氰等,以杀死土壤表面及残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伤薯块。

附件:马铃薯上常用杀菌剂及用药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