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五大连池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用户登录 注册
管理员登录

服务热线

0456-6338668

扫码立即沟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省级法规

>

正文

黑龙江省马铃薯中后期田间管理指导意见

当前黑龙江省马铃薯普遍进入块茎形成与膨大盛期(结薯期),此阶段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最关键时期。同时,我省正值雨季(尤其七月下旬至八月),高温高湿天气极易诱发晚疫病等病害,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强降雨导致涝害。为确保我省马铃薯丰产丰收,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同在我省的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岗位专家会商后,提出以下马铃薯中后期田间管理指导意见:

一、 科学水肥管理,促增产增品质

近期我省降雨频繁且集中,必须确保田间排水系统畅通无阻。加深、疏通垄沟和地头排水沟,做到雨停田干,防止积水超过12小时。长时间淹水会导致块茎缺氧窒息、腐烂,并加剧病害流行。

若前期基肥充足且植株长势正常(叶色深绿),一般无需大量追施氮肥,避免茎叶徒长、贪青晚熟,影响块茎膨大和淀粉积累。对脱肥或长势较弱的地块,结合中耕培土,每亩追施高钾复合肥(如15-5-25)10-15公斤或硫酸钾10公斤左右。也可喷施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0.1%硫酸镁溶液,或含钙、硼等中微量元素的叶面肥1-2次(间隔7-10天)。促进淀粉合成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强植株抗逆性(抗病、抗早衰),促进块茎膨大和表皮光滑。对有徒长趋势的地块,喷施5%烯效唑400-500倍液,间隔10天1次,连续2次,抑制茎叶生长,控上促下,促进块茎膨大,提高产量和商品性。

二、 强化病虫害防控,严防晚疫病流行

当前高温高湿条件极有利于晚疫病爆发流行,必须高度重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未发病时即开始保护,选择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丙森锌、双炔酰菌胺、嘧菌酯等,进行全田喷雾保护,形成药膜,间隔7-10天。一旦发现中心病株或发病初期,立即拔除病株深埋,并全田喷施治疗性药剂如氟啶胺、烯酰吗啉、霜脲氰、氟噻唑吡乙酮、氟菌·霜霉威等。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喷药时最好选择晴天无风或微风天气,喷雾要均匀周到,叶片正反面、茎秆都要喷到。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需补喷。根据天气和病情发展,尤其在连续阴雨或大雾露水重时,适当缩短喷药间隔期(如5-7天)。

同时也要注意对早疫病、疮痂病、黑胫病、病毒病、蚜虫、瓢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三、 加强田间管理,防灾减灾保丰收

在封垄前,结合除草可进行最后一次浅中耕高培土。培土要厚实、均匀,加厚垄体,增加结薯层厚度,同时利于排水降温,减少晚疫病菌侵染薯块机会。封垄后严禁中耕! 以免损伤匍匐茎和块茎,对垄沟或零星大草,建议人工拔除。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以防药害影响块茎生长或造成残留。持续关注天气预报,提前疏通沟渠。遭遇强降雨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力、机械抢排积水。  

四、 适时收获准备

收获前7-14天进行杀秧处理,促使块茎停止生长、加速薯皮木栓化、降低薯块湿度、减少收获损伤、抑制病菌向块茎传播。根据品种生育期、种植目的(鲜食、加工、种薯)、市场行情及天气状况综合确定收获日期。机械收获时,调整好挖掘深度和振动强度,减少破皮、切伤。收获的块茎避免长时间暴晒、雨淋,及时运输到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进行预贮、分级和包装。

 

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

202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