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五大连池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用户登录 注册
管理员登录

服务热线

0456-6338668

扫码立即沟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根据全省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网点田间监测,结合虫源基数、栽培、气象等条件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省玉米螟总体为偏轻发生,大部分地区虫口密度在防治指标以下,部分虫源基数较高、气候条件适宜的区域,虫口密度将超过防治指标,个别地块可达到偏重发生程度。发生期早于常年,一代区幼虫防治适期在7月中下旬,二代区幼虫防治适期在8月上中旬。

预报依据:

1.虫源基数低。2024年秋季玉米螟扒秆调查,全省百秆活虫加权平均为10.6头,较上年下降5.2头,为历史最低年份。百秆活虫超过防治指标(30头)的有铁力、宾县、北安,较上年减少4个县份,但依兰、延寿、穆棱、兰西、甘南等28个县份较去年上升。今春冬后调查,全省玉米螟越冬平均存活率为81.0%,分别低于去年和常年2.0和4.6个百分点。

2.田间诱蛾量整体较低。截至7月3日,全省66个县份3008台灯诱和性诱设备诱测到玉米螟成虫,平均单台累计诱蛾量24.9头,较去年同期减少30.8%。二代发生区双城、泰来、肇州、肇源平均单台诱蛾量分别较去年低73.8%、55.9%、60.4%、24.9%。

3.发生期早于常年。我省二代区玉米螟成虫始见期为5月23日,晚于去年2天,接近常年;羽化高峰期6月10日左右,早于去年3~5天。一代区越冬幼虫化蛹羽化进度早于去年4~6天;化蛹羽化期间死亡率平均为27.9%,低于去年6.3个百分点、高于常年1.9个百分点。

4.气象条件总体有利。气象预报,7月全省平均降水量多于常年1~2成,气温较常年高0.5~1.0℃,总体气象条件利于玉米螟发生危害。

防治建议:

各地要继续加强成虫诱测及化蛹羽化进度和田间卵量监测调查,准确研判发生趋势,依据防治指标确定应防地块,因地制宜,指导农户科学防控玉米螟,避免盲目用药防治。对预计百秆活虫数量超过30头的地块,应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1.性信息素诱杀成虫。于玉米螟成虫羽化初期,选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性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诱杀成虫。

2.释放赤眼蜂寄生虫卵。于玉米螟产卵初期首次释放赤眼蜂,间隔5天第二次放蜂,再间隔10天第三次放蜂,每次每亩投放蜂量5000头,每亩总放蜂量15000头。可人工投放或植保无人飞机投放。

3.药剂防治幼虫。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或飞机航化作业田间喷雾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苏云金杆菌(Bt.)、印楝素、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或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药剂,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四唑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乙基多杀菌素等杀虫剂及其复配剂。同时,可混用吡唑醚菌酯、唑醚·氟环唑、肟菌·戊唑醇等药剂兼防玉米大斑病等病害,混用噻虫胺、噻虫嗪等兼防玉米蚜虫,实现“一喷多防”“一喷多效”,防病虫提单产。对于重发地块,可在雌穗期再施药1次防治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