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五大连池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用户登录 注册
管理员登录

服务热线

0456-6338668

扫码立即沟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省级法规

>

正文

黑龙江省渔事安排系列Ⅶ期丨水生动物夏季高温期管理与防灾减灾指引

夏季是水产养殖的关键增产期,水生动物约70%的年增长量源于此黄金阶段。然而,高温与汛期带来的多重风险严重威胁养殖安全。

高温期:持续高温促使致病菌滋生繁殖、活性增强;投喂量增加导致池底有机废物快速积累,分解消耗大量溶氧并释放氨氮、亚硝酸盐等毒物;加之鱼类生长快速、密度增大,综合造成强烈应激反应、水体缺氧与病害高发。

汛期强降雨/大风:易导致池塘、稻田水位暴涨引发溢塘;同时引发水温、pH、溶解氧、盐度骤降,加剧养殖动物应激。

高温与汛期的叠加影响,显著提升了大宗淡水鱼夏季病害发生与灾害损失风险。科学地应对与管理至关重要。

一、水生动物夏季高温期管理

(一)生产管理

1.苗种培育

夏季需重点防范苗种池因藻类过度繁殖引发的气泡病,通过调节水质控制藻类丰度避免气泡病发生;及时对苗种分池,避免因生长规格差异导致肉食性鱼类出现残食现象;分池前后需做好抗应激、防缺氧及消毒措施。

2.水质调控

高温期水体昼夜温差大,水产动物代谢旺盛,易出现底层缺氧、底质恶化及水质骤变,需从以下5个方面调控:

• 水位管理: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保持水位1.5~2米,加水时避免冲起底质。

• 水温调控:通过设置遮阳设施、逐步加深水位或注入低温水等方式,缩小水体上下层温差,减少水产动物应激反应。

• 指标监测:定期检测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防止有害物质超标降低养殖动物体质。

• 增氧管理: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晴天傍晚不开、阴天白天不开),促进水体循环。

• 底质改良:定期改底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加速有害物质分解,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3.饲养管理

饲料选用与投喂:选用全价配合饲料,按"四定"原则(定质、定量、定点、定时)投喂,采用"少量多次"方式;根据天气、水质、鱼虾蟹规格调整投喂量(晴天多投、阴天少投、雷雨停投,上午中午为主、傍晚少投、夜间不投),以7~8成饱为宜,确保1~2小时内吃完。

(二)病害防控

高温季节病害防控应当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防控原则,做到勤巡塘、多观察,发现鱼病要及时进行处理和治疗,防止鱼病大面积发生。同时可以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并且在平时可以投喂中草药等药物,有利于增强水产养殖动物体质,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养殖动物的发病率。

1.病毒性疾病

常见疾病: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

防控措施:做好苗种检疫,定期投喂抗病毒天然植物制剂、免疫增强剂。

2.细菌性疾病

常见疾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

防控措施:通过碘制剂/氯制剂消毒水体及工具,发病时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最佳抗生素,内服抗生素治疗。

3.寄生虫病

常见疾病:指环虫、车轮虫、锚头鳋。

防控措施:保持水质清洁以减少寄生虫繁殖,体外寄生虫外用国标杀虫剂+内服中草药,体内寄生虫需内外用药结合,用药时注意毒性及增氧。

4.规范用药原则

科学用药:确诊病症后对症用药,注意药物协同与拮抗作用,避免盲目配伍。

禁止滥用:严禁泼洒抗生素、低剂量内服预防疾病或使用违禁药物。

遵循标准:严格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选用药物,提升假劣兽药鉴别能力,杜绝使用不合格药品。

二、汛期水产养殖防灾减灾技术

(一)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池塘和水库养殖要注意天气和水位变化,会直接造成池塘、稻田、湖泊、水库的水位急剧上升,水体溢出的风险加大,必要时采取加高堤坝等措施,防止因洪水漫堤造成损失或池外水的流入;开展抢险救灾时,特别要注意人身安全,生产人员要配备救生设施,生产过程中不可进行危险操作,遇到危险情况要及时撤离。

(二)及时增氧

池水溶解氧要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即使在强降雨后的短时间内底层水溶解氧也不能低于3毫克/升。正常情况下通过日常换水的方法可基本保证养殖水体溶氧量,但汛期建议采取以下增氧措施:

1.机械增氧

有增氧机和微孔增氧设备要及时开机增氧。开机时间一般选在夜间或凌晨,该时段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间,此时开机除起增氧作用外,还可降低水温。另外,可加大池水上下层交换力度,防止池水分层。

2.化学增氧

严重缺氧时还可投化学增氧剂(过碳酸钠、过氧化钙等)救急。

(三)及时修复养殖设施

对于损失轻微的水产养殖区,要对养殖设施、池塘堤坝、稻田养殖田埂等进行全面加固修复。

对被淹没的池塘及稻田养殖区,水位一旦回落,要抓紧抢修养殖设施,为补放苗种做准备。

对生产设施毁坏严重的养殖水体,首先判断养殖水体剩余水产品的数量,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剩余养殖水产品的逃逸(如用2~3层拦网拦住养殖设施被毁坏的地方),洪水彻底退去后再进一步修复。

对无法修复的要进行捕捞,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及时上市销售,不够上市规格的转移到安全池塘或网箱中暂养,等水位回落后放养,减少受灾损失。

对于池塘精养区,要及时整修进排水系统。与外河水位差较高的池塘,应回水减少水位差,防止逃鱼;其次要及时检查修补进排水口,防止渗漏,以防养殖品种再次逃逸。

(四)适时补放水产苗种

认真做好受灾渔业水域剩余养殖品种调查,科学评估灾后养殖水域内现存养殖品种的数量,以便做好消毒免疫、苗种补放和后期的饲养管理。

一般可采用拉网检查,或根据养殖品种对草料、饲料摄食量,估算养殖水域剩余水产品数量

对于养殖量的估算,可根据摄食情况来估算存塘量;每次投饲后2小时检查摄食情况,以基本吃完、略有剩余为宜,再根据投喂量的3%~4%,推算出存塘量。

苗种补放根据当地养殖习惯及苗种存量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品种,可以通过回捕、调剂、秋季繁殖等方式解决苗种问题。

在苗种补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水产品苗种的质量问题,杜绝购进病苗、伤苗、弱质苗、假苗,最好由当地渔业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把好苗种的种质关和补放技术关,以免造成二次损失。

(五)防止疫病发生

及时打捞死鱼,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

无害化处理措施包括:深埋、焚烧等,其中以生石灰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较为常用,具体可参见行业标准《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SC/T 7015-2022)。

强化渔业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意识,坚持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发生。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质变化及养殖对象有无浮头、发病等现象,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因强降雨后的养殖环境突变,易造成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反应,抗病能力降低,要做好科学投饲,提高鱼体免疫力。

洪灾后,还应强化渔业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意识,坚持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鱼病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