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五大连池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用户登录 注册
管理员登录

服务热线

0456-6338668

扫码立即沟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省级法规

>

正文

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议

黑龙江省马铃薯栽培历史悠久,具备良好的技术和人才基础,是全国重要的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科研、教学、加工、救灾种薯贮备基地。近年来,由于品种单一收益较低、收获和储藏困难等因素影响,我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均有所下降,存在加工企业原料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一、马铃薯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2.6亿亩,年产鲜薯约3.7亿吨。据中国农业出版社统计,全球马铃薯消费中,食用占54%、饲用占19%、种用占12%、加工用占8%。目前,世界人均年消费马铃薯28公斤,其中,欧洲为86公斤/人、北美为63公斤/人、亚洲15公斤/人、非洲8公斤/人。

我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及总产量最多的国家,据2020年中国马铃薯大会统计数据,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鲜薯产量约1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

我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据我省马铃薯体系初步统计,2023年,我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在全国排位分别是第10位、第6位、第11位,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246万亩下降到2024年62.9万亩,总产从2016年的502万吨下降到2024年的124万吨。我省马铃薯设计加工能力近600万吨,储藏能力约280万吨,2024年实际加工总量不足30万吨。

二、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种植品种结构单一。目前,我省马铃薯种植面积90%以上为鲜食型品种,加工专用型品种比例低,存在重产量轻品质的倾向,尤其是缺乏高淀粉、高干物质含量适合淀粉或全粉加工的专用型品种及早熟、高产、多抗的高端鲜食型品种。

(二)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目前,全省75%的马铃薯种植模式仍为65cm“窄垄”栽培模式,地块分布零散,机械化生产只能采取分段方式进行,且受黑土黏重等因素影响,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环节存在收获滞后、人工捡拾、薯块损伤、除土分级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目前,我省马铃薯加工产品70%以上为淀粉、粉条类初加工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基础薄弱且链条短,增值困难。特色食品加工企业数量极少,缺乏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淀粉加工企业普遍用鲜食薯做加工原料,原料、水、电、设备成本高,产品品质不优、品相不好、品牌不强。

(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截止2024年12月,我省马铃薯专利申请量为216件,全国排12位。发明专利中企业申请量仅占一半,且技术含量偏低,主要集中在马铃薯食品加工领域,极少涉及淀粉及其衍生物的精深加工、淀粉加工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等领域。

三、我省马铃薯产业创新发展潜力

(一)种质资源优势。我省是最早开展马铃薯品种选育的省份,拥有大量的种质资源,国家种质克山试管苗库现保存各类种质资源5600余份,其他单位保存种质资源1500余份。育成登记著名的“克新”、“东农”、“龙薯”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56个,13个品种已大面积生产应用,并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地市。

(二)技术优势。我省在马铃薯规模化生产、肥料施用、马铃薯脱毒等领域的研究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我省已拥有6种病毒病害同步快速检测技术、高效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高效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系统、高效农机装备制造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马铃薯变性淀粉提取及系列产品加工、高值化马铃薯食品加工、马铃薯全粉精深加工、马铃薯全粉营养休闲系列食品加工等方面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三)科研力量优势。我省拥有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国家种质克山马铃薯试验管苗库等国家、省部级平台12个,省农科院、东北农大、八一农垦大学、北大荒薯业集团等单位建立了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马铃薯生物学与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级以上马铃薯技术创新平台。我省现拥有专业从事马铃薯研究团队100余人,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十四五”期间,我省科技管理部门通过基础研究、重点研发、中央引导地方等科技计划支持马铃薯种质资源、农机装备、全粉加工等开展技术创新,共投入研究经费1350万元以上,育成登记马铃薯新品种克新23、龙薯8号、龙薯12、垦薯1号、东农310等品种已成为我省主导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四)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我省气候条件和优质土壤极其适合马铃薯生长和种薯繁育,大部分种植马铃薯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4%以上。我省马铃薯加工企业39家,年营业收入10亿元左右的龙头企业有2家。我省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优势明显,淀粉产量约占全国的20%以上。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潜力较大,拥有16家大型种薯生产企业,原原种生产能力约1.6亿粒,脱毒种薯生产能力55万吨,每年可向全国各地调运马铃薯种薯约30万吨,约占全国年调运种薯总量的10%。

四、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议

(一)提升科技对产业支撑能力。一是加强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培育适用于机械化作业、耐损伤、外观品质好的品种,重点开展中早熟淀粉加工、中晚熟淀粉加工、全粉加工、中早熟鲜食等专用型品种选育,以及高效低成本优质脱毒种薯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二是加强绿色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开展马铃薯标准化栽培、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粘重质地改良、基于遥测和传感的信息化全程管控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引进美国暗管排涝模式技术进行研究推广及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马铃薯播种及播种准备机械、切块机、拣拾机、分段收获机、联合收获机、高效低损伤收获机械等设备研发,开展不规则形状种薯分级与整列、种薯定位切割、土包薯收获、机械损伤等方面关键技术研发。四是加强马铃薯精淀粉、专用淀粉、变性淀粉、全粉等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新产品研发,开展马铃薯淀粉、全粉中食品级蛋白、纤维等功能性研究及杂粮营养粉、冻干果素等功能性食品中马铃薯淀粉、全粉添加调配技术的研究,开展马铃薯休闲食品、冷冻预调理食品加工技术的研究。

(二)推进种薯产业科学布局。一是依托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黑龙江省马铃薯生物学与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强特异种质资源挖掘,采用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创制一批高品质、高抗病的马铃薯新种质,育成一批突破性马铃薯新品种,建立马铃薯新品种的核心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加快推广应用,促进种薯产业发展。二是依托黑龙江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高水平种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哈尔滨、齐齐哈尔建立脱毒种薯核心材料试管苗繁育中心。推动讷河、克山、嫩江、依安、五大连池等建设马铃薯种薯高效繁育技术创新平台。推动齐齐哈尔、绥化等地区,建立加工型马铃薯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建立鲜食商品薯技术创新平台,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引导哈尔滨、绥化、牡丹江等城市发展以优质高端鲜食薯为主的商品薯种植区。

(三)加快培育创新性领军企业。通过平台、项目、人才一体化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引领性、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推动技术创新基础好、潜力大的北大荒薯业、克山富民、益海嘉里、讷河北方等科技型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加工增值,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价值提升,形成跨产业、跨区域的联动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优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建立稳固的原料生产基地,促进马铃薯产业链条各环节主体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四)加大对马铃薯企业技术创新的宣传推介力度。借助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引领性、突破性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广泛宣传,形成品牌效应。